普遍性轉導是以溫和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菌的一段DNA轉移到受體菌內,使受體菌獲得新的性狀,如轉移的DNA是供體菌染色體上的任何部分,則稱為普遍性轉導.
在普遍性轉導中,噬菌體可以轉導給體染色體的任何部分到受體細胞中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一、發現
1951年,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為了證實大腸桿菌以外的其它菌種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二株具不同的多重營養缺陷型的鼠傷寒沙門氏菌進行類似的實驗,他們發現二株營養缺陷型混合培養后確實產生了約10-5的重組子,又一次成功地證實了該菌中存在的重組現象。但當他們沿著發現接合作用的思路繼續用“U”型管進行同樣的實驗時,驚奇地發現:在給體和受體細胞不接觸的情況下,同樣出現原養型細菌。幸運的是他們的混合實驗中,所用的沙門氏菌LT22A是攜帶P22噬菌體的溶源性細菌,另一株是非溶源性細菌,因此結果的解釋必然集中到可透過“U”型管濾板的P22噬菌體,推測是它們進行著基因的傳遞。 經過后來進一步的對可過濾因子的研究和比較獲得證實,從而發現了這一重要的基因轉移途徑。這是一個表面看起來的常規研究卻導致一個驚奇和十分重要發現的重要例證之一。
二、轉導模型
圖8-19顯示P22介導的的基本過程。從圖中可以看到,由給體細胞可產生二種類型的子代病毒,其中一種(右邊,約10-6-10-8)病毒顆粒內包含的不是病毒DNA而是給體細胞的染色體DNA,這種病毒稱轉導顆粒或轉導噬菌體,由它們感染受體細胞后,將給體的DNA導入受體細胞,通過同源重組形成轉導子。那么轉導噬菌體為什么“錯”將 宿主的DNA包裹進去了呢?研究表明,這與噬菌體的包裝機制有關,圖8-20表示P22噬菌體DNA的包裝機制:進入細胞的P22DNA經環化(冗余末端之間重組)和滾環復制形成一個多聯體(co ncatemer)分子。DNA的包裝從基因組的一個特殊位點(pac,package)開始,用噬菌體編碼的酶按順序進行切割,并以“headful”的長度進行包裝,如此同時,該酶也能識別染色體DNA上類似pac的位點并進行切割,以“headful”的包裝機制包裝進P22噬菌體外殼,形成只含宿主DNA的轉導噬菌體顆粒。但這種“錯裝”機率很小(10-6-10-8),因為染色 體上的pac與P22 DNA的pac序列不*相同,利用效率較低。形成轉導顆粒的噬菌體可以是溫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主要的要求是具有能偶爾識別宿主DNA的包裝機制并在宿主基因組*降解以前進行包裝。